中西医结合临床

一、本学科工作基础水平

本学科依托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在长期研究中形成以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耳鼻咽喉疾病和慢性骨关节疾病等为主攻方向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体系。本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四川省重点学科,所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下包括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及重点建设专科5个、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及重点建设专科12个。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个、校级4个。拥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本学科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专业队伍,其中高级职称39人,博导5人,全国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导师3人。培养硕士119人,博士8人,承担各级各类课题300余项,发表论文509篇,SCI收录32篇,获省市成果奖14 项,专利3项,出版教材、专著34部。

二、人员结构及人才梯队建设

教师126名,其中高级职称60名,占47.62%;中级职称 34名,占27%;初级职称 23名,占18.3%。具有博士学位11名,占 8.7 %;具有硕士学位 75名,占 59.52 %。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名,四川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8名,后备人才6名,学院教学名师1名。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名,四川省名中医4名,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首届泸州市十大名中医5名,四川省各专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5名。国家中医管理局师承指导教师7人,省级师承指导教师12人。

三、本学科研究方向

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向

本方向以“心脑同治”为主要研究内涵,通过整合重组心脑血管基础与临床优势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出血性与缺血性中风、冠心病、肺心病、高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方面展开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形成优势学科,取得显著成效。承担省部级课题19项,参研国家级课题3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近800篇,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所在科室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和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以及四川省脑卒中协作中心和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

2、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病方向

本方向主要围绕“慢性肾脏疾病-肾纤维化-肾衰竭尿毒症”慢性肾损伤病程开展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分为慢性肾脏病肾脏纤维化机制研究小组、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纤维化小组、IgA肾病发病机制研究小组、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小组。近年来在肾纤维化、IgA肾病、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研究方面有新的理论和研究发现,积累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先后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所在科室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和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3、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病方向

该研究方向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方法,着重对全国名老中医孙同郊教授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整理、传承,针对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开展慢性肝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十一五”支撑课题以及省级和市级课题30余项,获省级和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出版专著8 部,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期刊5篇,中文核心期刊35篇。开发了愈肝颗粒、利肝舒颗粒、肝毒清颗粒、抗纤颗粒、降脂颗粒等一系列专科制剂。所在科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和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4、中西医结合防治耳鼻咽喉疾病方向

本方向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理念来探讨耳鼻咽喉头颈部器官以及气管、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与全身的相关性,着重研究耳鼻咽喉头颈部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疗、预防措施。经25年来的探索已形成慢性扁桃体炎(乳蛾)的中医治疗方法及病因研究;鼻出血(鼻衄)的中医方药治疗研究;茎突综合症(梅核气)的中医方药治疗研究;分泌性中耳炎(耳胀、耳闭) 的中医治疗方法及病因研究等4个研究分支方向。先后承担有各级科研课题14项,获省、市政府、学院奖6项,国家专利3项,全国推广技术1个,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编著教材3部,专著2部,出版VCD-CDRM光碟1张,获得专利3项,开发医疗器械2个,创办开发公司1个。研制有夏川理气胶囊、清窍胶囊、茵黄二东胶囊、鼻利通胶囊、散结利咽颗粒、苍芩鼻炎合剂、三黄油纱条等院多种内制剂。所在科室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和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5、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骨病方向

本方向以祖国传统骨伤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西方骨外科发展优势,以慢性骨与关节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以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症、地氟病、骨性关节炎等为主要研究领域,结合科技部、国家中管局及省市科研项目对上述疾病在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防治优势,开展从预防-治疗-康复三大领域进行系列性阶梯形研究。承担或参与科技部、国家中管局以及省市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中国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所在科室为四川省重点专科。


学校地址:(忠山校区)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城北校区)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段1号

联系电话:0830-3161222  传真:0830-3161222

邮编:646000

版权所有:西南医科大学   网站备案编号: 蜀ICP备15017517号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