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泸州医学院传染病学(感染病学)科于1975年成立,开展传染病的防治、教学和研究工作近40年,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省教育厅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资助,拥有感染消化和感染呼吸两个临床二级科室、四川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传染与免疫实验室及四川省狂犬病防治中心。2009年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邓存良为本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近年来,在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社会服务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1、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带头人邓存良教授,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感染病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泸州医学会感染病主委会,主任委员。先后获得泸州市(杰出)青年创新带头人、四川省科学技术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从事教学、科研、临床病理诊断等工作26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4项;获教学成果第一等奖1项。主持省卫生厅、人事厅、科技厅重要课题4项,科技部子课题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副主编,编委。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较合理,现有教职工41 人,其中专职教师24人,实验技术人员17 人。教师队伍中,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邓存良、张建军);省感染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名(邓存良),常委1名(张建军)、委员1名(钟利)、青年委员1名(蒋玉凤)、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吴刚);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专委会常务委员1名(钟利);四川省防痨协会常务理事1名(黄永茂)。学院金教鞭获奖者1人(吴刚)。教授9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获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4人。
2、科学研究
经过长期的努力,本学科现已形成了以病毒性肝炎、感染与免疫学、病毒性脑炎、耐多药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等多个学科方向为中心。围绕HBV感染后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结核DNA疫苗研究、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中药治疗慢性肝炎及其并发症等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青年基金、省卫生厅和省中管局等各级科研项目32项,资助经费共计360万元。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近5年来共发表论文104篇,其中SCI收录5篇。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组,承担药物临床试验8项,完成5项。
3、人才培养
本学科是四川省精品课程,承担了我院研究生及本、专科的教学任务。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年招可收研究生10-12人,5年来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35人。1998年感染病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与重庆医科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四川省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培养硕士生98名,在校硕士研究生31名。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次荣获学院教学大赛一等奖及金教鞭奖。参编专业著作9部;参编正式教材5部,其中副主编2部。
4、实验室建设
2009年传染与免疫实验室被评为四川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2010年通过专家评审获得卫生厅甲级重点学科。传染与免疫实验室承担国家CDC甲流监测任务。在中央、学院及医院的大力扶持下,传染与免疫实验室建筑面积已达300平米,大型仪器设备共计30余台,总价值约1500万元。拥有专职试验人员17名,其中正教授2名。本学科获得了2010-2012年国家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5、科室建设
本学科在泸州医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川滇黔渝区域传染病诊疗中心。医院在政策、财力和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科室建设,近五年投入超过1000万,感染科建立了专门的艾滋病病区、耐药结核病区、人工肝治疗病区及负压病房、感染ICU、干细胞移植病房等。添置了临床多种常用救治设施设备和实验仪器。开展了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规范化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诊治、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人工肝血浆灌流、人工肝胆红素吸附、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红外线肝病治疗、结肠治疗仪中药制剂治疗重型肝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肝硬化病人、重型破伤风的综合治疗、狂犬病的氯胺酮治疗等新技术。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感染病科)不仅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是该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者和参与者。积极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SARS、甲流感、乙型脑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霍乱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处理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该区域首例SARS、霍乱均由我科专家诊断,杜绝了这些疾病在本区域的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