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心血管病)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立于50年代初,1978年成立心血管疾病研究室,1990年被确定为学院及附院的重点建设学科,1995年被国家授予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被卫生厅评为四川省甲级医学重点学科,2004年被省学位办、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被省学位办、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是四川省仅有的两个重点心血管内科之一。
1、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带头人范忠才教授,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篇。目前任四川省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泸州市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心血管质量控制中心省级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和重庆市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现有职工77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4人,硕士13人,基本形成了高素质、高学位、结构合理、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2、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本学科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有的领域已获得了新的课题资助及成果。
(1)动脉老化/硬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退行性、增生性的非炎症性的病理改变,可导致人体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甚至缺血坏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其损害严重的靶脏器之一。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未完全阐明。本专业重点对血管平滑肌钙激活钾通道在动脉硬化发病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高血压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本学科利用膜片钳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等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对这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膜生物学的系列研究获得了新的课题资助。
(3)心肌病变的电生理基础与临床研究
心肌病变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表现,严重者威胁患者的生命,给患者家庭、社会、国家带来沉重的压力。我科对这一严重的临床综合征进行了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研究。
本学科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以来,43项课题立项,发表论文144篇,其中SCI收录4篇;参加国际和全国性交流会超过100人次。
3、教学情况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有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承担了我院研究生、留学生及本、专科的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诊断学等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学任务。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年均收研究生10余人,5年来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44人。在我院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医疗情况
本学科在附属医院设有心血管内科病房,现有编制床位120张,分为心血管内科病房(102张床)、心脏病监护病房(CCU 18张床)、心导管室(DSA)2间和心血管疾病研究室。拥有各类大型专业的医疗仪器设备,已在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心病的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医疗规模及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例数位于四川省前列(第二名),是泸州市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为我院的视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