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重点学科、专科

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科

心血管内科成立于50年代初,1978年成立心血管疾病研究室,1990年被确定为学院及附院的重点建设学科,1995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成为卫生厅四川省甲级医学重点学科,2004年 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一、学术队伍

学术带头人范忠才教授,现任泸医附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四川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泸州市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心血管质量控制中心省级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和重庆市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范忠才教授从事心血管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4年,独立完成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等介入手术4000余例。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

本学科现有职工80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16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4人,硕士13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1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四川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1名,青年委员1名;四川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常委1名,委员1名,青年委员1名;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名,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名,四川省老年病护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四川省心血管介入准入认定专家1名,四川省心血管介入质量控制专家组专家1名。基本形成了高素质、高学位、结构合理、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科学研究

本学科形成了“动脉老化/硬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高血压病发病的膜生物研究”、“心肌病变的电生理基础与临床研究”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5年来,心内科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省(部)级课题5项、厅(局)级课题15项,获得科研成果5项,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项。五年来发表论文120余篇。

近5年来,本学科点共举办省级、地区性学术会议10余次,参会人员超过2000人次。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泸进行新技术、新理念、新进展的演讲与学术交流,较好地带动了本地区心血管病学的发展,活跃了学术氛围。同时每年约派出50人次参加国际、全国性和地区性学术会议。先后有10余人次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东帝汶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以及援外医疗活动。2009年11月,范忠才教授在世界心脏病大会上作会议发言。

三、人才培养

本学科近5年引进博士3名,送培攻读博士学位3名(在读)。外派进修介入诊疗技术、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急诊技术培训、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新技术、临床药物试验资质培训等短期培训项目10余人次。

四、教学情况

承担研究生、本科生、成教等多个层次,留学生、规培生、进修生等多种生源,内科学、诊断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任务。本学科有现有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年均培养10-2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多成为三级以上医院心血管专业的业务骨干;参与的本科层级的内科学、诊断学是四川省精品课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优秀双语教学团队。

作为主编、副主编单位出版了《内科学》(科学出版社)、《内科学实习指导》(四川大学出版社)、《学生现场救护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全科医学概论》(人民军医出版社)、《心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教材。

五、医疗服务

心内科现有编制床位120张,分为心血管内科病房(102张床)、心脏病监护病房(CCU 18张床)、心导管室(DSA)2间、心血管疾病研究室和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等医疗和科研单元。拥有各类大型专业的医疗仪器设备,医疗规模及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例数位于四川省前列,已在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心病的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三维电标测系统指引下的射频消融术治疗复杂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心脏同步化治疗等标志性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本学科是泸州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川南远程心电监测中心。承担儿童先心病筛查救治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任务。


学校地址:(忠山校区)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城北校区)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段1号

联系电话:0830-3161222  传真:0830-3161222

邮编:646000

版权所有:西南医科大学   网站备案编号: 蜀ICP备15017517号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