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重点学科、专科

肾病科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肾病科建立于1987年,1998年开始招收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2009年被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四川省重点专科”,2012年、2013年成功申报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

一、学术队伍

1)学术带头人樊均明教授,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目前任国际肾脏病学会会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多种国家级学术期刊编委。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2)学术带头人黄淑芬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医40年,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擅长治疗急慢性肾炎、肾功衰、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治疗糖尿病、痛风、甲亢、甲减、系统性红斑狼疮、更年期综合征等代谢、内分泌疾病;治疗顽固性喘咳、痛症及疑难病症等。先后主持主研部、省、厅、局科研课题7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3)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张琼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肾病科主任,四川省中管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委员、泸州市医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第二批、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具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熟练运用中西医两法诊治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病,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或参与部、省、局、院级课题15项。

本专科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现有职工4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3人,硕士6人,四川省名中医1名,国家中药医管理局师承指导教师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后备人各1名,基本形成了高素质、高学位、结构合理、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承担各级各类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获省市成果奖4 项,出版教材、专著10部。拥有专科院内制剂8种。

二、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本学科有稳定的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病

本方向主要围绕“慢性肾脏疾病-肾纤维化-肾衰竭尿毒症”慢性肾损伤病程开展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分为慢性肾脏病肾脏纤维化机制研究小组、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纤维化小组、IgA肾病发病机制研究小组、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小组。近年来在肾纤维化、IgA肾病、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研究方面有新的理论和研究发现,积累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先后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参加国际和全国性交流会超过50人次。

三、医疗服务

本专科设有肾病科病房1个,专科门诊3个,血液净化中心1个,中西医结合器官纤维化研究室1个。现有编制床位60张,血液透析机27台,CRRT机1台。拥有各类大型专业的医疗仪器设备,已在慢性肾衰、糖尿病肾病、IGA肾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的诊治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在川、滇、黔、渝有一定影响力。

四、教学情况

承担了我院研究生、留学生及本、专科的内科学、肾脏病学、诊断学等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学任务。本学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年均招收研究生10余人.

五、特色和优势

1、尿毒清合浓缩透析液灌肠

 根据本病“脾肾气虚,浊毒蕴结”的病机特点,在尿毒清灌肠液(大黄、黄柏、附子等)中加入浓缩透析液灌肠泻浊解毒,加强中药在肠道的效力,更能促使浊毒(代谢废物)排出,并能协助改善机体的失衡状态,维护机体正常功能,能使患者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体征得到改善,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对于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能延长血液透析间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2、麝香扶肾散穴位贴敷

慢性肾脏病均存在正气不足,肾络瘀阻的病机,治疗要点在于扶正固本,疏通肾络。麝香扶肾散用醋浸泡、加热后敷贴肾俞穴,持续红外线照射,使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而达到温经活血通络的功效。特别是与现代离子导入仪相结合,可使药物离子经过皮肤和黏膜进入体内,增加局部药物的浓度和温度,扩张肾血管,促进肾中血脉流通,从而改善肾之固摄、气化功能。该方法作用直接,无创无痛,内病外治,用药安全,简单易学,疗效确切,便于推广

3、中药足浴疗法

根据中医学“内病外治”的整体观念、经络传导理论、脏象学说以及西医学的皮肤黏膜吸收与物理刺激的原理,采用中药足浴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通过温热药液直接作用于皮肤、孔窍、俞穴,以及对足底反射区和穴位的刺激及渗透作用,达到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调理阴阳平衡,使周身汗出,毒素得以排泄的目的。用药后,患者自觉肢体温暖,遍身轻微汗出,抵抗力增强,不易感冒,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血肌酐均不同程度下降。


学校地址:(忠山校区)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城北校区)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段1号

联系电话:0830-3161222  传真:0830-3161222

邮编:646000

版权所有:西南医科大学   网站备案编号: 蜀ICP备15017517号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