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重点学科、专科

骨伤科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成立于1983年,2003年创办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方向,同年开始招收骨伤本科及硕士研究生。2006年骨伤科被省中管局确定为重点建设专科,2008年被确立为省中管局重点专科及省卫生厅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目前骨伤科分为即脊柱、创伤、关节、手外4个专业组。
一、学术队伍
学术带头人肖复燊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原附属中医院院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先后担任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急救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卫生自律与维权委员会副主任,泸州市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从事医疗工作以来,先后从事骨科、烧伤科、麻醉科、普外科等专业工作。完成科研课题7项,获奖4项,分别是泸州市一、三等奖和科技进步奖及卫生厅优秀奖。撰写论文40余篇。
现有医护人员共115人,其中医师53人,护理及医技人员62人,均有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其中包括教授6人(现任5人,退休1人),副教授8人,中级职称11人,住院医师28人,其中博士5名,硕士24人,留学研修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拥有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委1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4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委会委员1人,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1人,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创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手显外科专委会常委1人,中华医学会修复与重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泸州市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手显外科专委会常委1人,中华医学会修复与重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泸州市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1人,基本形成了高素质、高学位、结构合理、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本学科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有的领域已获得了新的课题资助及成果。
(1)膝关节智能熏洗仪开发性研究
传统中药熏洗治疗在骨科临床中具有一定的特色,其疗效确切。但传统开放式熏洗存在药物浪费及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因素,疗效不能恒定可控。创新性开发的智能熏洗仪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并有相当的市场前景,本研究方向已经受到省科技厅、泸州市科技局等机构经费资助。
(2)中药多糖的基础研究
组织工程修复人体器官及组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如何利用植物有效成份促进组织修复损坏半月板、软骨组织的修复是我们探索的方向。目前研究已取得部分进展,并受到经费资助。
(3)少阳生骨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根据“少阳生骨”理论,我科室根据其理论拟定的方药开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骨折等疾病,并进行相应的基础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并获基金资助。
目前共获得科研立项25项,国家级2项,厅局级15项,学院项目8项,获国家中医药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泸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专利3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文章150余篇,获得专利3项。
三、医疗服务
现有编制床位304张,拥有6个专科专业门诊诊断室、1个四川省名中医诊断室、3个门诊治疗室及1个教研室、忠山中心实验室。其下包关节外科、手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外科4个专业组。开展骨折创伤、骨病、运动创伤、关节微创、关节置换、骨科畸形矫正、断肢再植等业务。2013年我科年平均门诊病人57488人次,住院病人6285人次,手术4469台次,床位使用率达120 %以上。
四、教学情况
开展中西医临床专业和中医专业的理论课和临床带教工作,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左右 。在我院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编著教材和专著8本。
五、特色和优势
继承中医药传统,在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中药口服、外敷治疗,骨科术后康复特色明显。尤其在慢性骨病防治方面,以祖国传统骨伤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西方骨外科发展优势,以慢性骨与关节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以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症、地氟病、骨性关节炎等为主要研究领域,结合科技部、国家中管局及省市科研项目对上述疾病在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防治优势,开展从预防-治疗-康复三大领域进行系列性阶梯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