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重点学科、专科

肝胆病科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肝胆病科成立于1992年,1996年成为首批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1999年成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专科,2008年成为四川省中医药防治肝病技术协作中心,2009年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病协作组成员单位;201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

一、学术队伍

学术带头人孙同郊教授,泸州医学院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西学中专家,四川省首批名中医,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泸州市首届“十大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敬业道德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曾任泸州医学院副院长、全国中医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擅治肝胆病、脾胃病、老年病及内科杂病,主攻中医内科肝胆病的防治。曾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近10项。研发的新药“解毒护肝颗粒”获得国家Ⅲ类新药证书,并已转让。主要著作有《孙同郊临证随笔》、《中医学导论》、《中医学》、《现代中医治疗学》等。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科室现有医护人员共35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1名,硕士1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名,继承人2名,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全国肝病科普咨询专家1名,四川省“十大名中医”1名,四川省名中医2名,四川省优秀中青年中医师1名,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

二、科学研究

、  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是科室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以全国名老中医孙同郊教授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为核心,开展中医药防治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等慢性肝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脂肪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开展脂肪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课题分别获泸州医学院、泸州市科技局、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厅资助,并获泸州市科技成果奖1项,研发专科制剂桂黄降脂颗粒,临床疗效显著。

(2)肝硬化腹水的基础临床研究

围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孙同郊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71),系统总结了孙同郊教授治疗肝硬化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形成了相关诊疗方案,同时开展多项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课题分别获得泸州医学院、泸州市政府、四川省科技厅资助,研发专科制剂参仁活血颗粒,获得市科技成果奖1项。

(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自“八五”攻关计划即开展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并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传染病防治计划,在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和增强抗病毒疗效及减少基因变异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研发专科制剂愈肝颗粒、利肝舒颗粒、茵陈四苓颗粒,获得新药证书1项,省、市科技成果奖8项。

本学科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5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十一五”支撑课题、“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及省级和市级课题60余项,获省级和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出版专著14部,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期刊5篇,中文核心期刊50余篇。参加国际和全国性、省级交流会超过200人次。研制了“愈肝颗粒”、“利肝舒颗粒”、“肝毒清颗粒”、“参仁活血颗粒(抗纤颗粒)”、“桂黄降脂颗粒”等一系列专科制剂。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项:解毒护肝颗粒(新药、国药证字Z20050270)。

三、医疗情况

   肝胆病科住院部有床位60张,有人工肝治疗室1间、结肠透析室1间、中医综合治疗室1间。门诊有诊室6间,其中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2个,专科特需门诊1个、脂肪肝专病门诊1个,并开设了专科夜间门诊。拥有“爱肝一生”健康管理中心,下设肝脏弹性及脂肪含量检测室。科室拥有人工肝支持系统、肝脏弹性及脂肪含量检测仪FibroScan502等大型专科仪器设备,以中医专科(专病)、中医名科建设为契机,充分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疾病的能力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尤其在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癌方面取得显著疗效,对急危重病人的收治率不断提高。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科室还注重扩大外延,积极推广肝病治疗和科研方法、成果,在泸州周边县、区和宜宾、雅安等地建立了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开展技术合作,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教学情况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名,四川省优秀教师2名,泸州医学院优秀教师2名,承担了我院博士生、研究生、师承学员、留学生及本、专科的《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等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学任务。

肝胆病科为泸州医学院首批硕士生培养科室,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年均招收研究生6人以上。在中西医结合的医学生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五、特色和优势

1)病证结合、多法联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传承全国名老中医孙同郊教授治疗慢性乙肝经验,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愈肝颗粒、茵陈四苓颗粒、利肝舒颗粒等专科制剂口服,配合中药制剂静脉滴注,并运用肝病治疗仪、中药熏药、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等治疗手段,能明显改善乏力、纳差、胁痛、腹泻、黄疸等症状,恢复肝功,调整免疫功能,改善肝脏病理变化,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和优势。

2)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治疗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范畴,病位在肝,涉及脾、肾。病理机制总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肝脾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水停为标。通过系统总结、研究孙同郊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整理了系列经验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治疗法则,或益气活血或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利水退黄或养阴益气、活血利水,并配合中药敷脐疗法,对于顽固性腹水,运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专科制剂参仁活血颗粒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3)中药多途径联合给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病情重,病死率高,是肝病中的危重症。患者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存在湿、热、瘀的偏盛及气滞、痰浊、正虚的兼夹,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确立清热除湿解毒、凉血活血化瘀、通腑泻热等治法,佐以行气、祛痰、益气养阴等法,以重肝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口服,中药制剂静脉滴注,中药灌肠,配合人工肝治疗,可大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4)泄浊化瘀,运脾疏肝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在病理上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病因上则有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在中医学中属“肝癖”、“酒癖”等范畴。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酒食碍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七情内伤,或先天禀赋异常,导致脾运化无权,肝疏泄失职,水湿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湿痰瘀互结于肝而形成。治以泄浊化痰,活血化瘀,运脾疏肝,恢复肝脾的功能为先,并根据肝脾肾受累及气血阴阳亏损的不同而随证施治。同时配合肝病治疗仪、专科制剂桂黄降脂颗粒等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5)介入治疗疑难重症肝胆疾病

拥有一流的介入治疗专家,已成功开展以下疾病的介入治疗:

①肝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母细胞瘤等。

②肝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如: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肝腺瘤等。

③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的食道下段及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④布-加氏综合征。

⑤良恶性胆道梗阻(梗阻性黄疸)。


学校地址:(忠山校区)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城北校区)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段1号

联系电话:0830-3161222  传真:0830-3161222

邮编:646000

版权所有:西南医科大学   网站备案编号: 蜀ICP备15017517号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