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重点学科、专科

儿科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儿科成立于80年代,2010年被确定为附属中西医结合学院的重点学科,2013年被四川省中医管理局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一、学术队伍

学术带头人马君蓉教授,四川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第二、第三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华中医药儿科学会专委会委员,新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编委,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专委会委员,泸州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泸州市医学会新生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参予科研多项,曾获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学科现有职工3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四川省名中医1人,硕士生导师3人,四川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导师1人,四川省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名。担任全国学术团体任职2人,省级学术团体任职3人,泸州市儿科学术团体任职5人。

二、科学研究

传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充分发挥儿科中医药特色疗法,突出中医、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多途径、多靶点给药特色,促进小儿疾病临床研究,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水平。主要开展以下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1:小儿肺系疾病的中西医衔接防治方案研究

儿童呼吸道疾病是儿科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该研究以小儿体质为核心,基于辨证论治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针对小儿肺炎,将外邪传变证候与现代医学治疗相衔接治疗,形成了早期、中期、后期分期治疗临床理论,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治疗时间。针对过敏性咳嗽、支气管哮喘,依据中医“三因学说”改进了敷贴膏方,制作出了适合于川南地区的各种外治膏药,在不同时节,选择不同穴位,有效防治了这类疾病。小儿外感发热属“肺之卫分、气分”证,根据外治理论研制“小儿浴热净”院内制剂,可有效祛风散热、清热降温,防止体温反复。

研究方向2:小儿脾胃疾病的外治方案研究

基于小儿“常饮食不节”生活习惯,以及“脾常不足”生理基础,着重研究外治疗法治疗小儿厌食、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物蛋白过敏、便秘等疾病。形成了独具特色中药膏方、小儿推拿、中药熏洗、灸法等多种治疗方式。

研究方向3:多发性抽动症中医治疗研究

多发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不同程度地干扰与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对单纯中药疏肝活络养阴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进行相关研究,减少西药治疗本病的副作用。

研究方向4: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中医治疗方案研究

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这类疾具有治疗周期时间长,病情反复多变,预后不定等特点,本研究根据这类疾病的治疗特点,结合小儿“稚阴稚阳”生理基础,形成了中医外洗剂减轻皮肤紫癜反复性,分期论治肾病综合征,以减少尿蛋白,减轻水肿,降低西药副作用的特色中医疗法。

研究方向5:新生儿黄疸中医治疗方案研究

侧重于中医外治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疾病,针对不同的黄疸原因,在辨证基础上以中药外洗及中药口服,临床上有效的缩短了新生儿黄疸治疗周期,降低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机率。

研究方向6:中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研究。

三、医疗服务

本学科在附属中医院设有儿科病房和新生儿科病房,现有编制床位80张,分为普儿科病房(50张床)、新生儿病房(30张床)。拥有一批专科的医疗仪器设备。在小儿肺炎、腹泻、上感发热、慢性咳嗽、哮喘、多发抽动症、厌食、肾病、过敏性紫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年门诊4万余人次,住院人次4000人。

四、教学情况

本学科承担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本科、专科、研究生的理论教学、临床实践任务;接收规培医师以及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雅安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基层卫生单位实习生、进修生。本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培养硕士4人。参编国家级教材5部。

五、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发热、腹泻、肺炎、慢性咳嗽、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过敏性紫癜、哮喘、心肌炎、肾炎、肾病综合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厌食症、遗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等儿科各类疾病并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以儿童健康为核心,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依据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疗法。如: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中药治疗慢性咳嗽、健脾益肾法活血化瘀法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疗效独特;中药洗浴降温退热,缩短外感疾病疗程、防止体温反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小儿肺炎、哮喘、咳嗽,尤其难治性肺部湿啰音效果明显;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厌食、消化不良、水肿;中药超声雾化及膏方贴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喉炎、肺炎、慢性咳嗽;中药熏洗治疗过敏性紫癜;中药浴足治疗腹泻;推拿按摩治疗小儿厌食、食积、便秘、咳嗽等;中医药治未病---“伏九贴”预防及减少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发作;中药熏洗治疗黄疸、新生儿毒性红斑、新生儿脓疱疮;合谷穴手法按摩治疗新生儿胃食道反流;中脘穴、胃俞穴、天枢穴、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学校地址:(忠山校区)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城北校区)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段1号

联系电话:0830-3161222  传真:0830-3161222

邮编:646000

版权所有:西南医科大学   网站备案编号: 蜀ICP备15017517号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