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动态

先德海:静心教学,潜心育人

发布日期:2023-05-30    浏览次数:




先德海,男,汉族,19738月生,四川合江人,中共党员。

19977月参加工作,西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西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主任、遗体接受站站长,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人体科学馆负责人,四川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西南医科大学服务育人模范、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实践与实验教学先进个人,西南医科大学第一届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扎根解剖,教书育人

先德海在原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留校,毅然扎根解剖25年,坚守解剖教学岗位,坚持育人初心,牢记职责和使命,以学生为本,以前瞻性思维进行实验教学内涵的革新,围绕课程信息化建设, 参加多媒体课件、微课等各级教学竞赛获奖1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项,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连续5届获基础医学院十佳班导师。


创新发展,科研育人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致力于科学研究,保持严谨的科研治学精神,研究方向主要是氧化应激相关疾病以及干细胞治疗,近5年先后主研、参研各级课题10项,主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公开发表论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篇,SCI10篇。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西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参加英国斯旺西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 3D打印技术培训交流,这些工作对扩展3D技术在解剖学重点应用内涵,提升我校教学科研的水平做出了贡献。



社会服务,科普育人

作为学院科普教育团队负责人,依托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为主题,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大众,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践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近五年累计走出去讲座和宣传317次,引进来科普教育338次,受益10万余人。以科普对象为载体,以激发学生主体性为导向,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构建更科学、更灵活、适应新形势的教与学互补创新性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模式,组织开展了四届西南医科大学科普讲解技能大赛,促进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创新能力、社会竞争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为此,获得2012-2014年度科技厅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所负责的科普教育基地获科技部表彰,2021年度获省科协最受欢迎的科普惠民共享基地。2022年获批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实验室建设,服务育人

2013年任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主任以来,以师生健康为己任,着力加强解剖学实验室建设,其固定资产从110万元增加至1600万元,显著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在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中成为受检科室,获教育部专家肯定。20212022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实验与实践教育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