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之窗

【转载】“挤眉弄眼”莫小觑,莫把抽动当顽皮

发布日期:2021-07-14    浏览次数:

“挤眉弄眼”莫小觑,莫把抽动当顽皮

摘自----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科普

   

 当孩子经常出现摇头、耸肩、挤眉弄眼扮“丑相”的行为时,大部分家长就会大声斥责并想要阻止这种行为,认为是孩子太调皮,故意搞怪养成了坏毛病,谁会想这其实是病呢?是抽动症在捣乱呢?


        图片


那什么是抽动症呢?


抽动症是一种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抽动症有什么表现呢?


        图片


对抽动症有什么误解呢?


抽动就是癫痫病犯了。

二者不是同一个病。癫痫患者在发病时突然意识丧失,脑电图是异常的放电。抽动症的患者不会出现意识的丧失,脑电图是完全正常的。


抽动症自己就好了,不用治。

抽动症自然缓解的概率仅为7%—19%,有20%—30%患者症状延续到成年。因此,对于抽动症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无关紧要,越早干预越好。


抽动和多动症是一样的。

抽动症更多为局部肌肉的抽动。多动症则为活动过多,不能静坐。多动症儿童不会有肌群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


抽动症对孩子的危害

1.影响孩子社交及人生发展:不自主的抽动会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接触,不利于孩子发展。

        图片

2.影响孩子学习:患儿60%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容易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学习。造成学习落后,成绩下降。

        图片

3.共病现象突出:半数患儿共患1种或多种行为障碍,共患病越多,病情越严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冲动、学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症状等,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抽动症的防治

孩子在受到惊吓、应激状态、兴奋、疲劳或疾病等状态下均可加重抽动症状,所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防治:

01  含咖啡因的饮料会加重抽动症状,所以儿童食物应尽量避免摄入添加剂、色素等。

02 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的时间,游戏种类应避免过度激烈和紧张的游戏。

03  督促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多和孩子沟通。

04

6-12岁是治疗抽动症的黄金时期,若是错过时机,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图片

挤眉弄眼,龇牙咧嘴,疑似抽动!

莫小觑,勿拖延,及时就医是首选。

  图片           图片END

供稿:陈静,赵宿睿,蒋焕焕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牛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