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修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雕刻艺术”大师,学校首届“金教鞭”奖获得者。他善于和患者沟通,他的课堂激情四溢、上课激情四溢学生座无虚席。他说的最多、做的最多的是“尽教书育人之责,展救死扶伤之能”。
大脑,人体最神奇也是最精密的器官,被称为“是生命的中枢”。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受到它的控制、协调。无法想象,一旦人的指挥中枢受到内在或外来的不良侵害,将会带来不可想象什么样的后果。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詹书良教授坚持做生命中枢的守护者。71岁高龄的他,仍然坚守在临床、教学一线,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患者救死扶伤雪中送炭,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尽教书育人之责展救死扶伤之能4月30日,星期六。詹书良的手机骤然响起:“詹教授,我是合江县人民医院脑外科的医生,我们这里有位颅内出血的患者,生命垂危,无法转院,能否请您前来会诊、手术……”电话那头,医生声音急促,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命悬一线。时间就是生命,这位经验丰富的脑外科医生十分清楚,耽搁一分钟,就可能错过一次生命的拯救。詹书良立即启程并给科室和医院报告,赶到合江县人民医院后,直奔手术室……患者最终化险为夷。
这是詹书良从医40多年来,生活工作的一个小片段。籍贯河南的詹书良,1971年从四川大学(原四川医学院)毕业,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原泸医附院)。詹书良自小立志做一名外科医生,经过刻苦学习,不断钻研,最终如愿以偿。1977年,西南医科大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专业组成立,詹书良是该科室的创始人之一。脑外科的挑战和风险很大,每一次手术,都关系患者的命运,这需要医生具备足够的勇气、信念和技术。詹书良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为科室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许多贡献。
工作中,詹书良坚持使用新技术,克服重重困难,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等多项高、难手术。神经外科独立成科至今,从当时的7张病床发展到目前的百多张病床,一路伴随神经外科的发展进步,詹书良笑称自己是“给人洗了一辈子脑的人”。
詹书良对学生很严格,被学生们私下称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四大恶人”之首。詹书良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病人,医生对每一例患者,都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病人将他们的生命都交付给我们,我们没有理由懈怠,必须认真对待。”詹书良对病人,一直怀揣感恩的心,他经常教育学生,要把病人当老师,每一台手术都要做到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把救治每一位病人的过程,都看成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


“做一个严谨认真的医生 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断丰富自我,坦坦荡荡一生。”这是詹书良的QQ签名,他的微信、QQ一直用“老牛”作为昵称。詹书良说:“因为我喜欢牛的精神,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古叙高速路上发生工伤事故,伤者腹部等多处受伤。伤者的家人朋友几经周折打听到詹书良的电话,希望能得到帮助。深夜,詹书良接到陌生电话,立即前往看患者,并联系相关科室,予以高度重视,确保伤者安全。经过及时手术,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患者龙崇仙一辈子都记得詹书良的好。1993年,17岁的龙崇仙后颈部长了一个硕大的肿瘤。家境清贫的她,乞讨凑了4000元医疗费来到医院。詹书良接诊了龙崇仙,了解到她家境贫寒。“4000元远远不够手术费用,但当一个医生知道她的钱是怎么来的时,又怎么忍心去计较医疗费的缺口?我们为她手术,多处节约治疗费用,出院时还退还了她300元钱。”詹书良说,由于龙崇仙的病情严重,肿瘤很大,一次性切除很可能危及生命。经过院方反复讨论研究,他分两次为龙崇仙实施了肿瘤切除手术,共切除约6公斤重的肿瘤,由于肿瘤巨大,在当时国际上都是罕见的。
去年,龙崇仙肿瘤复发,她从贵州六盘水到西南医科大附属医院,再次请求詹书良为她手术。得知患者现在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詹书良一脸欣慰,再一次为龙崇仙手术,又再一次看到龙崇仙被治愈后的笑容。詹书良经常说:“患者的笑容是对医生的最大褒奖,要将患者从死神的手中抢过来,需要付出很多艰辛,这是用辛苦换生命。”


好医生、好老师,好长辈……熟悉詹书良的人,对他都称赞有加,71岁的詹书良退休后依然每天早出晚归,临床、教学、学习是他生命的主旋律。风趣幽默,德高望重的他常常说,是国家培养了他,学校塑造了他,病人成就了他,学生升华了他,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