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3月18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40年前的这一天,1978年3月18日,是恢复高考后的母校首届本科生——泸州医学院七七级443名学生开学典礼的日子。至今,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兼院长的顾德诚同志在忠山校区大礼堂给我们作的题为“努力学习掌握医学科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开学讲话仍然如在耳畔,记忆犹新!
40年前的这一天,1978年3月18日,既是西南医科大学举办本科教育40周年的启航日、纪念日,也是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日子,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3月31日的闭幕式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著名讲话,他用诗人特有的语言和激情宣布: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那是一个祖国拨乱反正,开启改革开放的重要年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我们七七级的每位同学正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母校的本科教育同步启航,同呼吸,共命运。40年后的今天,党的十九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抚今追昔,祖国与母校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事不忘,当年母校本科教育的开创情景,俭朴勤奋的四年大学生活犹在眼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万辞不尽意,随感表寸心。
40前的母校还是泸州医学专科学校(简称泸州医专),是一所已有26年办学历史、名闻遐迩的医专学校。那时,学校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储备,一大批医学人才,如留德归国的张祖德教授和新中国建立前后各大学培养的知名专家,尤其是60年代初期从成都医专、重庆医专撤销聚集而来的骨干教师云集忠山,学校声誉日盛,已是全国同类医专中的佼佼者,学校事业呈现蓄势待发的良好态势。因时代与环境的局限,当时学校只有一个医学系医疗专业,单科独进,发展受限。学校领导审时度势,反复比较论证,结合当时学校已有的张君斗、张绍岩、汪新象等一批川南名中医,和孙同郊等一批中西医结合师资人才,加上长期重视中医,多年举办西学中班的教学经验,母校于1977年初决定举办中医专业(当时叫新医学专业)。校党委于4月10日决定派时任党委副书记白志方率队,由李业、何廷华、孙同郊、詹世宗组成5人考察小组,专程到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参观交流,考察取经,利用他山之石,博采众家之长。考察组回校向学校党委汇报后,随即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了新办中医专业的申请材料。7月初,四川省卫生局即批复同意泸州医专举办中医专业,学校于1977年7月9日随即成立中医专业筹备工作小组,李业任组长,王正河任副组长。回想起来,若无后来半年的形势变化和母校更名升格,我也不可能来泸州上大学。即使万幸来了,那就是泸州医专三年制中医专业的一名专科学生。
真正改变国家、母校和我们个人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和机遇是在1977年下半年的几个月里:1977年8月4日至8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参加座谈会的有吴文俊、周培源、苏步青、周承鲁、王大珩等33位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教部门负责人。由于刚刚经历“文革”,所有与会代表发言格外谨慎。在5天的会议中,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全程参加,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很少插话。这让与会代表感觉“小平同志很想解决问题”。作为当时最年轻的参会代表,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现已92岁高龄的院士)和许多大学老师一样,对大学招生现状颇有不满,在8月6日的会上痛陈“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16字招生制度埋没人才,助长请客送礼风气,卡了工农兵子弟和影响中小学教师积极性等四大弊端,强烈呼吁立即恢复高考制度。一石激起千层浪,查全性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和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于是才有邓小平著名的“八八讲话”一锤定音:推迟半年入学,当年恢复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载《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正式宣布了这一重大消息!
当时泸州医专以顾德诚为“班长”的领导集体果断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以原来学校建设发展的长期积淀和正在筹办的中医专业为基础,通过全校上下内外精诚团结的各种努力和奋斗,在时任省卫生局潘阳泰局长、省高教局丁耿林局长等诸多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1977年11月四川省高等学校招生简章正式公布,明确我校创办新医学专业,这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更名升格的重要节点和标志,为我们参加12月10日至12日的高考和填报泸州医学院新医系畅通了渠道,提供了平台。虽然由于时代的久远记载不详和许多当事人已经过世等原因,对母校当年更名升本的许多细节已不能完备周详地知晓,但仍可想见当年学校领导抢抓机遇,运筹帷幄,全校上下精诚团结,勤奋进取,“大干快上”的热火朝天景象,为我校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台基,为全校师生员工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我们个人命运的转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终身幸福的保障,我们作为中国当代幸运幸福的七七级,应该终身感激铭记邓小平、查全性、顾德诚等诸多贵人的相助,更要感激铭记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
回首忆往事,观今宜鉴古。40前母校的更名升本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一是艰苦奋斗,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硬真功。只有坚实的基础,突出的业绩,社会的公认,良好的声誉,才是事业发展上台阶的硬道理。二是抢抓机遇,永不服输,敢为人先的胆略气魄。如果没有前期新专业的筹备申办,没有顾德诚等那一代人的运筹谋划,敢想敢干,实干巧干,泸州医专就不会有当年的快速发展和脱颖而出。三是知难而上,大干快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实干创新。当时“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职称长期未解冻,全校228名专任教师中,仅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学校七七级申报招生440人,实际招生443人,展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当年的全省高校招生数量上都是名列前茅,比较惹人注目。那时的母校想尽千方百计,挖掘全部潜力,真是“先发展,再完善”!比如那时我们中医系七七级70名学生进校后相当一段时间,住宿、上课都在学校老图书馆的藏书室里。四是灵活变通,借势发力,弯道超车的智慧技巧。1977年12月中旬高考后录取工作随即展开,学校党委12月30日及时将新医学专业筹备组改为新医专业领导组,由李业、于同普、王正河、何廷华、周华春、孙同郊、袁志华七人组成,李业任组长,于同普、王正河任副组长。四川省革命委员会1978年1月25日才以川革函(1978)17号文件正式下达“关于泸州医学专科学校更名和学制问题的批复”,四川省高教局据此于1978年2月4日正式向学校授“泸州医学院”新印,院党委行政的新印分别于3月4日、3月13日启用。实际上,事前已经上级同意以“泸州医学院”名义运行了一段时间,做到边待批、边运行、边完善的交替操作,我们七七级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信封是“泸州医学专科学校”的(来不及重新印信封),而里面录取通知书鲜印盖的是“泸州医学院”的。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的本科教育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前进与提升,我们七七级同学多数已年逾花甲,步入晚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各安其位,惜福感恩,共创未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深情祝福我们的母校在新时代凝心聚力,传承创新,砥砺前行,再铸新的辉煌!